林毅峰:中国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 需自己“蹚”路

发布时间:2025-01-04 12:11:49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上海1月20日电(记者 陈静) “无论是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还是从资源储备量来讲,海上风电,尤其是深远海海上风电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刚刚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三峡集团上海院(简称:上海院)的首席专业师、总工程师林毅峰2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林毅峰曾主持完成了30多个海上风电场勘测设计和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三峡集团上海院供图)

  据测算,为了完成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预计在未来近四十年内,中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占比需大幅提升。林毅峰认为,行至深远海,是中国海上风电必由之路。目前,全球70%的潜在海风资源位于水深大于60米的深水海域。深远海可开发范围更广,风能资源更丰富,风速风频更优质。

  据了解,有着“电力勘测设计大师”称号的林毅峰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主持完成了30多个海上风电场勘测设计和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包括: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等多个具有开创性和重大示范效应的海上风电场,其团队在漂浮风电、复杂环境条件海上风电支撑结构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林毅峰透露,上海院正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研究,为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新能源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他认为,推动海上风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将提高项目运维效率、降低勘测设计和建设运维成本,对海上风电进一步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直言,和在现实海洋里建造风机一样,在数字海洋里建立仿真模型同样需要从“0”开始探索。“因为设计条件不一样,我们不能直接沿用国外相关软件,只能围绕国内海上风电的设计需求,建立自己的算法,为海上风电建设运维提供可靠的算法和理论支撑。”这位专家介绍,“海上风电跟陆上项目不一样,它的到达性很差。我们通过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借由人工智能算法,对风机性能状态进行预测,用来指导运维。”据他透露:“现在相关模型已经运用在一些项目的勘测设计中,在项目移交时我们也会同步交付数字资产。”

  在其职业生涯中,林毅峰见证了中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从近海迈向深远海……他为记者揭秘了海上风电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2006年,林毅峰被任命为亚洲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的设计总工程师。他说:“受工程地质、施工条件影响,当时没有成熟的勘探技术,要把项目建起来,需要填补很多技术空白。”当时,国外的海上风电项目大多采用欧洲传统的单桩基础型式。林毅峰及其团队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样的方案无法运用在东海大桥项目中。“东海大桥区域以软土地基为主,如果使用单桩,就像‘一根筷子插到豆腐里’,稳定性无法满足要求。”林毅峰坦言。

林毅峰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问题。(三峡集团上海院供图)

  最终,林毅峰及其团队创新提出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即:用八根斜桩支撑一个混凝土承台来共同承担风机的载荷。这套“本土化”方案不仅能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还十分契合国内已有的设备和施工经验。十余年过去,东海大桥项目的风机基础依然牢固。林毅峰及其团队设计的这套风机基础设计方案,还被用在国内多个已建和在建的风电场站。此后,林毅峰先后参与河北乐亭、福建兴化湾等海上风电项目的勘测设计工作。

  在采访中,林毅峰介绍,想用好深远海风能资源,依然面临着多重考验。“这是一条只能靠自己‘蹚出来的路。”和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更早、更快的欧洲相比,中国的情况复杂得多。“首先是台风,中国深远海台风比较频繁,导致波浪情况也更加复杂。”林毅峰解释。

  从2015年起,林毅峰就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多项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研究。漂浮式海上风电,就是通过在大海上建造一个巨型“不倒翁”作为基础,从而避免海底打桩作业。“不倒翁”既要能扛得住海面上的疾风骤雨,又要足以应付海面下复杂多变的波浪。“为了突破这个难题,我们对支撑机组的‘水上不倒翁’、系泊系统及动态电缆进行创新设计研发,以此来保证台风来袭时,高达30多层楼的海上风电机组安全稳定。”林毅峰说。

  2021年7月13日,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漂浮式海上风机“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域顺利安装。一年后,“三峡引领号”成功应对台风“暹芭”的考验。“国外已建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适应的最高风速是50米/秒,而‘三峡引领号’可抵抗最大风速超70米/秒的17级台风。”林毅峰说。(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