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可能对孩子一生带来影响

发布时间:2024-04-28 10:42:29 来源: sp20240428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回归操场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十多年前,这就已经引发过全社会的热议。

  但时至今日,课间十分钟的难题仍然未解决。

  日前,“中小学生被圈养”“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等话题几上热搜。对于学生课间被“困”在教室,不少学校的理由是,课间十分钟放任学生在操场上活动会影响学习、造成安全隐患。

  但实际上,课间十分钟限制学生的活动不仅不科学,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带来影响。

  ■龚强 王学彬

  近日,中小学课间十分钟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反映中小学课间十分钟学生活动受限制——“只能待在教室”“不许大声说话”“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学生课间十分钟连座位都不能离开。一时间,“中小学生被圈养”“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等话题几次冲上热搜。

  课间十分钟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这是紧张学业之中给学生放松的时间,还因为这“碎片化”的十分钟活动时间对中小学生来说,不论是进行体育运动,或者仅仅是身体活动,对促进学生脑智发展,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影响着学生更长远的一生的身体活动习惯。

  脑科学研究显示,仅仅是中断久坐,就可以帮学生恢复注意力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尽管如此,具体到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短板,尤其表现为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问题凸显、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方面。这也是为何国家多次发文强调要保障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教育部也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必须保障校内外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而课间十分钟与大课间,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一环。总有人担心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太过于活跃会影响上课时的表现,甚至有人直言学生十分钟太活跃“心都散了”,但从科学角度而言,这完全没有根据。

  国外针对学龄儿童的研究显示,十分钟的短时课间身体活动就可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注意力及自尊,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表现。此外,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在每天上课时间实施3次5分钟的课程休息,可以保证数学和阅读成绩,同时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

  脑科学研究显示,人们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会不断转换。注意力不集中将改变大脑以任务为导向的信息加工模式,影响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过程。但是,对于学龄儿童青少年而言,注意力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学校相关的压力或应激、无聊枯燥的体验、过长时间的久坐行为等。改善或恢复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就是给予大脑适当的休息,特别是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是恢复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课间十分钟即使不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育活动,只是中断久坐行为,进行如走动等休息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缓冲调节的时间,减少上一节课遗留的思维干扰,恢复注意力,以更好的状态进入下一节课,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课堂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久坐状态与负面情绪密切相关,中断久坐状态并进行适当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压力等状态。当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越来越令人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的困扰,儿童心理健康疾病的确诊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中小学生“动”起来,而不是从走进学校大门到放学回家都“困”在教室里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关领域的研究显示,短时间的运动就可以促进大脑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

  因此,鼓励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状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儿童时期的运动行为对大学乃至终身的锻炼习惯影响深远

  短短课间十分钟运动影响的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长远来看,更是影响了大学及成年时期的自主运动习惯。

  今年8月初,一项对全国25000余名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调查显示,每周运动不足三次的大学生占48.19%,其中每周运动一次的占22.06%,每周运动两次的占比26.13%。可见,大学生人群中有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占比并不高,不足一半。

  同时,教育部一份针对115万余名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约三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达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和自主运动习惯的缺失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而这一长久以来的习惯的养成可能要追溯至儿童期。

  锻炼心理学观点认为,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到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体育认知、体育参与等)、学校因素(如体育课程、体育氛围、同伴参与等)和社会因素(如城市设施、社区环境、资源条件)的影响。

  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主观动机缺失和自主运动习惯缺失的原因复杂多元,但是,作为个体健康行为发展定型的重要时期,儿童青少年时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未来的锻炼习惯和锻炼行为有着积极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学校对青少年运动意愿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运动锻炼行为对于培养大学时期乃至终身的运动锻炼习惯至关重要。

  同时,课间十分钟活动,也是中断学生久坐行为的关键时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久坐行为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持续的久坐状态不仅与身体活动水平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养成习惯,在久坐的间歇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即使进行短时的适量身体活动也可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短时的运动也可以改善力量和灵活性,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由久坐导致的身体姿态不良等问题。

  安全顾虑远远不足以成为把孩子“困”在教室的理由

  在关于“课间十分钟”话题的讨论中,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但是从管理上来说,安全不是管理一刀切的借口,从科学上来说,课间十分钟的安全问题远远不足以成为把孩子们“困”在教室的理由。

  调查显示,学生课间十分钟进行的身体活动量一般都比较小,运动强度不大,发生运动损伤或意外的风险并不高。一项针对在体育课、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课间休息时间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要小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发生的几率。由此可见,对于课间休息造成的安全隐患完全不必过于担忧,通过良好的组织可以有效避免运动伤害或者意外事故的出现。

  课间十分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可行性,要将其功能进行有效发挥需要进行系统性制度构建。

  在认知提升方面,加强对师生课间十分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价值理解,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课间进行身体活动的成效进行大力宣传,改变中小学教师的认知;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可以通过出台专门政策条例,就课间十分钟进行适量身体活动的要求予以规定,为中小学实施提供制度规范和追责标准。

  此外还需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除学校主观过失外,要有相应的容忍度和容错率,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

  相关链接

  课间活动

  科学安排“指南”

  在方法选择方面,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包容性的活动策略。例如,可以根据性别不同,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差异性供给,为男生提供竞争性游戏,为女生提供低强度社交性游戏。同时,提供具有室内室外多功能立体空间的学校体育场地与分区,根据需要配备多元的固定设施,如沙地、篮网、秋千等。在组织实施方面,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

  具体操作上:

  ■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可以由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相互配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对有意引入课间活动的活动项目进行讲解与示范;班主任则需要加强活动开展的实地监督,辅助课间娱乐活动的组织和风险消除。

  ■充分发挥家长和学生的作用,定期开展课间体育活动和游戏设计大赛并设置相关奖励,发挥大众聪明才智丰富活动内容选择。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特殊典型进行表彰,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与自律性。

  ■在安全保障方面,开展安全培训与检查工作。对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充分评估,对相关场地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开展相关安全培训活动与演练,提升学生应急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园规则的行为习惯,实现课间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文汇报) 【编辑:付子豪】